[昆明植物所标本馆]鱼腥草-最爱或者最恨
[昆明植物所标本馆]鱼腥草-最爱或者最恨资料来源: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西秋小铂
在西南地区,有一味极富盛名的特色食用香草,其制作的名菜“豉油汁红椒香菜配鱼腥草沙拉”(凉拌折耳根)和“蕺菜韭葱煸烟熏猪肉” (折耳根炒腊肉),是十分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菜式。如果邀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一起聚餐,面对这两盘特色佳肴,甘之若饴的多半是半个西南老乡,而剩下的人多半会在品尝过后与它严守3尺以上距离。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很少有几种蔬菜能够让人如此泾渭分明的表示对它的喜爱或者是讨厌,但是鱼腥草确实是如此,喜欢或者不喜欢,很少有人站在中间。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又叫蕺菜、折耳根,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均有分布,通常喜生长于湿润的路边、沟旁或者田埂边,生长海拔从150m至2500m。作为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天然草药,鱼腥草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但把它作为常用食材的仅仅是四川、贵州、云南及湖南西部等很少地区,其它地区很少有人将它作为蔬菜或者香料食用。摄影:秋西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随着近些年人口大迁徙,转移的不仅是人口,也是舌尖上的情结,因而不少地区市场也能见到不少鱼腥草销售。然而对于从未接触过鱼腥草的人,通常第一次下咽后多会颇具喜感,面如苦瓜作呕吐状,似乎吃到比毒药还难接受的东西似的,这也正是不少厌恶鱼腥草的人对它的第一印象。鱼腥草顾名思义,具有类似于鱼腥的强烈气味,让许多人打死也不会再尝第二口。这也怪不得不少网友将它评选为十大最难吃的蔬菜之一。而自幼吃着鱼腥草长大的人却大多是它的死忠粉,对他们来说鱼腥草的菜肴不仅具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妙味道,更有一股浓浓的家乡味难以割舍。摄影:秋西 在大多数地区,食用鱼腥草主要是食用它长而多分枝的根状茎,由于其气味浓郁,不需要过多香料辅以烹饪,制作上凉拌或者烹炒皆可。除了上述“两道名菜”外,各地均有鱼腥草烹饪的特色菜品,像一个地方名片一样昭示着该地的饮食文化特色,如贵州的折耳根炒饭和糟辣椒肉丝炒折耳根、云南的皮蛋拌鱼腥草及四川的折耳根炖鸡汤等。也有一些地区的人较喜欢吃鱼腥草的嫩叶。如云南南部名菜“洋番茄鱼腥草沙拉”,取鱼腥草嫩叶或者根茎洗净,加上少许小米辣、香菜、盐和木番茄酱后即成一道酸爽美味的特色沙拉(凉拌菜)。木番茄Solanum betaceum又名树番茄或者洋番茄,同番茄一样来自南美,味道与番茄相似香味却更浓郁层次也更丰富,酸度比普通番茄高;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小灌木或者小乔木,通常只能在年均温较高的地区生长,是云南临沧、德宏、版纳、思茅等地区喜爱的一种调料。
鱼腥草虽然在亚洲东部地区有很广泛的分布,但是其作为香草食用的接受程度远不及我国西南地区。在越南,它被称作鱼薄荷fish mint,偶有在一些沙拉中作配菜用。在缅甸北部不少与我国接壤的地带,鱼腥草的烹饪方式也与云南相似,而到了印度东北部一些地区,鱼腥草则变通地与咖喱结合。但受其自身那另类味道的影响,鱼腥草在那些国家都仅仅算是小众的香草。木番茄Solanum betaceum摄影:秋西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医药方面,鱼腥草作为传统药用植物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药用历史,不少东亚国家也将它作为传统草药所使用,被认为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现代药物化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其中含有不少抗菌、利尿及抗病毒的天然化合物,认为对一些疾病有着治疗功效。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最近也有一些研究证实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该化合物很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永久性损害。对此许多人在网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恶心难吃的植物本就应该借此踢出人们食谱:“难吃还有毒,你们还坚持说它有多好,傻X吗”?也有反对者认为:“从自己到自己老妈再到他姥姥...鱼腥草这货在家乡吃了上千年,也没见谁是因为这个而呜呼的”。目前鱼腥草的相关病理学医学研究也还在不断研究与发现之中,对于该不该吃鱼腥草一事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就笔者而言我是不会把鱼腥味当作饭来吃的,偶尔做个“豉油汁红椒香菜配鱼腥草沙拉”和“蕺菜韭葱煸烟熏猪肉” 调剂下枯燥的饭桌,无疑它是我生活中一棵独特而又必不可少的香草。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摄影:秋西 在许多西方国家,鱼腥草更多是作为水生园艺植物所使用。鱼腥草耐湿、常绿、易于繁殖、叶片色彩多变、花期长且美观,这些特点使得鱼腥草颇受一些园艺学家的亲睐,栽培至今已经繁育出很多的园艺色艺品种。但同时因为其易于克隆繁殖的特性,在不少国家鱼腥草被当做一种易于威胁本土植物的入侵植物,引进及栽培繁育均受到严密的监控,以免它泛滥成灾。鱼腥草的园艺种Chameleon(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可惜的是花叶的园艺种鱼腥草很少在我国园艺市场上见到,更别说菜市场,否则拌一盘五彩的“鱼腥草彩椒沙拉”必定会引来格外的关注。最后奉上作者早期的植物画习作,表表与折耳根的情缘。绘图:秋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