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干为主干,支为分支,两个相对的命名 应当是一起出现的。在商朝开始出现天干与地支配和用以纪日,使用干支纪年要更晚一些。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循环。 这二十二个字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 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蕴含着自然循环运化的规律。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猶也,万物到这时都猶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这种有趣的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天干和地支配合的记年顺序为60年一个轮回,具体的顺序为: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 首先,你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阳数即为奇数,阴数即为偶数,而十二为最大的阴数,九为最大的阳数,所以才会有十二生肖,十二地支,所以故宫大门上有横竖九排,故宫有9999个宫室.而九乘十二乃为一百零八,想想梁山好汉,就不难理解了.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甲子 11.甲戌 21.甲申 31.甲午 41.甲辰 51.甲寅
2.乙丑 12.乙亥 22.乙酉 32.乙未 42.乙巳 52.乙卯
3.丙寅 13.丙子 23.丙戌 33.丙申 43.丙午 53.丙辰
4.丁卯 14.丁丑 24.丁亥 34.丁酉 44.丁未 54.丁巳
5.戊辰 15.戊寅 25.戊子 35.戊戌 45.戊申 55.戊午
6.己巳 16.己卯 26.己丑 36.己亥 46.己酉 56.己未
7.庚午 17.庚辰 27.庚寅 37.庚子 47.庚戌 57.庚申
8.辛未 18.辛巳 28.辛卯 38.辛丑 48.辛亥 58.辛酉
9.壬申 19.壬午 29.壬辰 39.壬寅 49.壬子 59.壬戌
10.癸酉 20.癸未 30.癸巳 40.癸卯 50.癸丑 60.癸亥 为什么是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而不是其它的呢? 我们知道,在宇宙空间里充满了虚物炁体(奇点物质、非质点物质),里面流动着来自各个星球和星球上的各种物体(非生物和生物)产生的能量——炁流。我们把能量流分为引力能和斥力能二类,在易学里叫做阴阳二气;又分为水、木、火、土、金五行气,就是场能、波动能、热能、光能、射线能(量子流)五类能量现象,它们是炁体的稳流、球面流、紊流、线柱流、粒流五类炁流形态。易学就是关于阴阳五行的学问,也就是关于气的学问。气来源于精,即“气生精,精生气”。气分布在“经络穴位”里,经络穴位是由气形成的物质系统。易学把物质分为“精气神”三类,神又名“元气”,气就是五行气,所以神气又合称为“六气”。神就是静止的虚物,行气就是流动的虚物,也就是能量,又名力,就是炁流。“精生气”,气是精体吞吐元气物质使元气流动形成的元气的流动现象。气流向精体叫做引力能,就是阴气,流离精体叫做斥力能,就是阳气。五行反映了气的流动强度的大小:水、木、火、土、金五行气的能级逐渐升高,例如场能、波动能、热能、光能、射线能(量子流)五类能量的能级序为(Hz):场能?,声波是10的0~5次方,电磁波是10的5~12次方,光是10的12~16次方,射线是10的16~?次方,热能在热光段(红外光和热性可见光)以及微波段。 对天体产生的气(天气)进行分类,得到了天干。天干就是天体产生之气的干扰作用之意。天气共有五行气五类,每一行气都有阴阳二类,即引力和斥力,所以天气的性能共有十种,用文字符号表达就是十天干。 对地球产生的气(地气)进行分类,得到了地支。地支就是地球产生之气的支配作用之意。地气共有五行气和地之元气(空气里除了气体分子和尘埃之外的元气物质)六类,每一行气都有阴阳二类,即引力和斥力,所以地气的性能共有十二种,用文字符号表达就是十二地支。 为什么天干不考虑天之元气的作用呢?天之元气就是大气层以外的太空里除了气体分子和尘埃之外的元气物质。由于地球产生的斥力能(地球风、地磁)的作用,阻止了太空里的元气物质作用到地球上面,只有天之五行气能够穿越大气层到达地面,所以不考虑天之元气的作用。 对于天干的阴阳五行性能我们容易理解,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已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例如甲属于阳,乙属于阴。问题是对地支的阴阳五行性能我们有些模糊,有讨论的必要。对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我们容易理解,但是对辰未戌丑属土难于理解。为什么土有四个而不是和其它四行一样只有两个呢?在易学里有支藏干理论。支藏干就是地支里包含的天干成分,也就是天气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对地气的影响作用关系。该理论指出:辰为阳土,藏戊已癸,也就是说地支辰气是天干戊已癸三气的综合效应;未属阴土,藏已丁乙;戌属阳土,藏戊辛丁;丑属阴土,藏已癸辛。在易学里,相对于行气(统称为火气,都具有热性,即波动性,都可以用温度表示),元气又属于水,前者叫做行气水、水行气,后者叫做元气水、水元气,简称元气。但是元气形成的场能具有土气的性质,即前后的力度是相同的(注:水行气的力度是逐渐减弱的,土行气的力度是前后不变的),所以性质属于土。元气流动形成的场能(水行气)属于动能,元气产生的场能是势能,都属于场能范畴,故藏有水气。因为地球元气产生的土性之力是离开地球指向天体的,对于天体来说是属于阴性的,故属于阴性的癸,即藏的都是癸水,不是壬水。从支藏干可见,辰和丑里都藏癸水,应该是对地之元气的分类,元气增加则力度提高,属于阳土戊为辰,元气减少则力度降低,属于阴土已为丑。而未和戌是对水行气性能的分类,这个容易理解。行气场和元气场的不同就象流水产生的动力能和静水产生的势力能的不同。静水产生的水的重力势能是由于地球对水分子的吸引作用,或者是由于密封受压产生水的压力能,而元气场是由于地球引力对大气分子的吸引作用,大气分子产生的场能使大气内的元气被压缩而产生了指向太空的力。在生物体内,元气形成了经络穴位系统,行气则在经络穴位内和体液以及细胞肉体内流动,形成了经络穴位现象,即气脉和血脉现象,也就是各种生命现象。在经络穴位内的元气形成了元气场能,这样才能够维持经络穴位系统的存在和。 ==================================== 上面的回答多数只是解释了生肖&干支,而没有解释为什么是十二而不是十三十四。 有人说生肖十二是因为有十二个月,其实这是颠倒了。其实是先有黄道、生肖,再有年月的,中国的年月是根据天象划分的,所以我国农历里面会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是常有的事,大约不到三五年就有一回。 至于干支的数目为什么是十,和十二,这和中国最原始的哲学思想有关。 古人认为天地一体,所以古人很重视“一”这个数目,因为有了“一”,就代表从无到有,乾坤分为天和地,那就是一分为二了,所以又有了“二”,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有了天地以后,又分出“东南西北”,这就有了“四”了,从中古人总结出来,有了“一”和“二”以后,万事万物都能代替了(当然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一加二等于三,所以,古人认为“三”这个数代表世界万物。而三三不尽,就是九了,所以“九”就是无穷尽,所以古人常以“九”形容极致,比如九重天,九泉。人 世间最大是三,宇宙中最大是九,而星象(天象)是天对人的指示,所以古人把天象划分为9+3共12黄道,根据星象移动,对照人间就有了一年十二月。同时定地支为十二地支。 从一变化到无穷尽是1+9,所以天干为十天干。 此外,再说一个数目“五”,因为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人间的,也就是天与人之间的使者,所以,古人选了数目“五”来指代,因为“五”就是一到九中间的那个数,所以古人把帝位称之为“九五之尊”。 最后总结一下,数目里面,一,三,五,九,是古人最常用的数字,而且都使之带有神秘色彩,各位仔细想想,肯定可以想到很多关于这几个数字的成语神话的。 ========================================= 《六十甲子纳音歌》:
甲子乙丑海中金 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已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傍土 戊寅已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蚁金
壬午癸未杨柳木 壬申癸酉剑锋金 甲戌乙亥屋上土
丙子丁丑涧下水 甲申已酉泉中水 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已丑霹雳火 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已长流水
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 戊戌已亥平土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 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已巳覆灯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已酉大鄢土 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
戊午已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 壬戌癸亥大海水
|